航运巨头马士基的“中国选择”: 绿色转型与技术突围下的战略转向

发布日期:2025-03-06 17:15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一、订单背后的战略布局:从韩国到中国的“世纪转身”

全球第二大航运公司丹麦马士基集团(Maersk)在2025年2月宣布,将向中国船厂追加订购40艘LNG(液化天然气)双燃料集装箱船。这是继2024年其首次向中国订购50艘同类船舶后的又一次大手笔投入,累计订单量达90艘,总金额超过27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1959亿元),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全年GDP规模。

这一决策标志着马士基彻底扭转了此前以韩国造船厂为核心的战略。过去十年间,马士基旗下超过300艘船舶由韩国现代重工、三星重工等企业建造,韩国几乎成为其“专属船厂”。然而,自2024年起,马士基连续将订单转向中国,这一转变被业内视为全球造船业格局重构的里程碑。

二、技术突围:中国造船业的“降维打击”

马士基的转向并非偶然,其核心驱动力在于中国在绿色船舶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势:

1. LNG双燃料船的技术优势

中国船厂在LNG船的关键技术上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例如,江南造船的iCER2.0系统将甲烷逃逸减少50%,沪东中华的NO96 Super+围护系统将LNG日蒸发率降至0.085%,技术水平远超日韩。此外,中国制造的LNG双燃料船已获得DNV(挪威船级社)颁发的全球首张“绿色认证”,标志着其环保性能获国际认可。

2. 成本与效率的双重碾压

中国造船周期比韩国缩短45天,单船成本低12%。以新时代造船为例,其薄膜舱技术方案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建造成本。这种“又快又好又省”的模式,使中国船厂在2024年全球LNG船订单中占据78.5%的份额,日韩分别仅占20%和15%。

三、环保倒逼:国际法规下的生存博弈

马士基的转型与国际海事组织(IMO)的环保新规密切相关。根据2024年生效的法规,2030年新造船的碳排放需比2008年减少40%,而马士基现有船队中401艘租赁船舶和大量老旧重油船面临淘汰风险。尽管该公司曾押注绿色甲醇燃料,但受限于供应链不成熟与高昂成本(比LNG贵35%-40%),最终转向LNG双燃料船这一折中方案。

值得一提的是,LNG燃料的生物版本可减排92%,且中国在生物LNG生产、加注设施等全产业链布局完善,上海港已具备绿色甲醇加注能力,这为马士基的长期环保目标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。

四、行业变局:中国造船业的全球崛起

马士基的选择折射出中国造船业的全面崛起。2024年数据显示,中国在造船完工量(55.7%)、新接订单量(74.1%)、手持订单量(63.1%)三大核心指标上均位居全球第一。具体到细分领域:

- 绿色船舶:全球78.5%的环保船舶订单由中国承接。

- 超大型集装箱船:中国包揽全球24000TEU级“海上巨无霸”订单的90%。

- 产业链协同:从风机、电解槽等绿色燃料设备到智能焊接机器人、数字化船坞技术,中国已形成完整生态。

这种优势甚至引发连锁效应:法国达飞轮船、地中海航运等巨头在与中国合作后,纷纷追加订单;长荣海运等原甲醇燃料支持者亦转向LNG船。

五、隐忧与挑战:绿色航道的未竟之役

尽管LNG船当前炙手可热,但其环保争议与市场风险仍存:

- 甲烷逃逸问题:研究表明,LNG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能未显著降低,国际海事组织已要求2027年后船舶强制安装甲烷控制技术。

- 燃料价格波动:LNG价格受地缘政治影响大,若未来暴涨可能挤压航运公司利润。

- 技术迭代风险:氨燃料、氢动力等新技术正在萌芽,马士基的“豪赌”需面对未来十年的不确定性。

六、结语:全球航运业的“中国时刻”

马士基的“中国选择”不仅是商业决策,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。中国凭借技术突破、成本优势与环保布局,正从“造船大国”迈向“造船强国”。而这一转型的背后,是国际规则重塑、技术竞赛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多重合力。未来,随着更多航运巨头加入“中国阵营”,全球海运业的绿色航道或将由中国船厂主导绘制。正如马士基CEO所言:“与中国合作,是搭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快船。”

(注:本文数据及事件均整合自公开报道,部分细节存在交叉印证,具体以企业官方信息为准。)